找到相关内容279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菩提心与解脱道

    的分析。  首先,慈悲心是菩提心的基础;慈能与乐,悲能拔苦。作为平常人对菩萨舍头目脑髓心生退怯,生不起切身之感,但我们有生以来最熟悉和亲近的就是母亲了,所以可以从无私的母爱中得到启发。  想起自己在...? 我还曾听过一则感人的母爱故事。有一位儿子,非常不孝顺,但是母亲爱子如故。有一次,儿子竟然要母亲的心脏,母亲却毅然剖开胸膛,然后取出热烫烫的”心”,呈给了儿子。当他的儿子高兴地捧着“心”,走到门口...

    释芥尘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495753686.html
  • 透视“鲁山大佛文化旅游区规划”

    度假区  结合现代社会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,可设立以慈孝、忠孝为主题的文化度假村,度假村中心是母爱广场为核心,在广场一边分设母爱文艺作品陈列馆、母爱景观大道等配套项目,在另一边可设以中国孝文化铭言碑廊、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572661847.html
  • 净土宗能增进人与自然的和谐

    在同一世界的动物们无声的母爱,去尽力帮助动物母亲们养儿育女,去让世间有生命的动物们都能享受母爱到永远,让母爱更广义,那么,佛陀‘众生平等’的教诲便在我们的修行中得到了体现,社会的和谐便指日课待了。”...

    哈斯朝鲁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06411786611.html
  • 观世音菩萨的慈悲与人类文化的关系

    彻底扩充所谓“妇人之心”的悲心,也就是发挥了人类母爱的伟大。我们只要仔细观察世界上每个大宗教,它的最崇高的象征,往往都是以母性来作为代表,便可知道宗教文化的真正精神所在了。所以观世香菩萨在东方的宗教中,他始终以女性的化身出现,也就是这个道理。事实上,女性在人类中,固然付出了无比崇高的母爱,同时所遭遇到人生的痛苦与灾难,也比男性更多、更大,这是我们有志为人类文化和平而努力的人们,所应该具有更深切的...

    南怀瑾先生讲述

    |观音|观世音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5/12/10471183.html
  • 观世音菩萨的慈悲与人类文化的关系

    之心”的悲心,也就是发挥了人类母爱的伟大。我们只要仔细观察世界上每个大宗教,它的最崇高的象征,往往都是以母性来作为代表,便可知道宗教文化的真正精神所在了。所以观世香菩萨在东方的宗教中,他始终以女性的化身出现,也就是这个道理。事实上,女性在人类中,固然付出了无比崇高的母爱,同时所遭遇到人生的痛苦与灾难,也比男性更多、更大,这是我们有志为人类文化和平而努力的人们,所应该具有更深切的认识与了解;这也就是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420940912.html
  • 女人是男人的一所学校

    男人,女人好比一个多项选择题,就看男人接受她什么样的影响和给她施加什么样的影响。没有纣的选择,就没有妲祸商的舞台。   女人对男人最大的影响是情,最大的贡献是自我牺牲。母爱的牺牲最无私、无畏,妻子的...

    一只特例独行的狼

    |女人|情爱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8/06/14561925109.html
  • 学会以慈爱代替忿怒

    疼爱他们。如果我们对于佛陀的教诲能够有任何的理解,如同(慈悲经)所宣扬的内容,就能够知道凡为人母,必定对自己的孩子疼爱有加,我们也试着将母爱充满我们的心灵。   所有心灵上的改变都是会有成果的,或许...

    佚名

    |嗔恨|戒嗔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8/08/10455227514.html
  • 中国比丘尼僧团的发展情况

    形象,使佛教的慈悲精神具体到可以感触的人,形象到人人都有感受的母爱上,这一切不仅提高了妇女的社会地位,也从根本上肯定了妇女在弘法利生、服务社会人群中不可缺少的作用。 虽然教内仍保留对女众"八敬法"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62350196.html
  • 苏曼殊之禅迹

    苏曼殊既是近代诗坛的一朵莲花,又是佛门的一朵奇葩。有两字可以形容——“清奇”——包括清词奇情、情绝奇妙。 他的扑朔迷离的身世和传奇性的经历是他创作的本源;即其身之不幸乃文之大幸。他自言身世有“难言之恫”,到底是中国人还是日本人都难以确定;这种最基本的归宿感都得不到,不恰似“断鸿零雁”?又由于自小缺乏母爱,使他对温柔知心的关怀、体贴,都尤为眷恋,终孕育成为“多情种子”,演化出一些...

    张丹丽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92151893.html
  • 菩提心

    过去世父母亦然,因此要修行图报。至于慈心和悲心,虽然一体两面,但慈心较具普遍性,如母爱子;悲心则有其殊胜难得,如母愿代子受难。而“增上意乐”,就是把修行当成快乐的享受,出于欢喜自愿,不是被迫;其实若真...

    洛本仁波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585067282.html